top of page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都蘭生態博物館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青年返鄉、進駐的團隊
(地點:米麻岸)

大家好我是Mesay 高綵霜,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文字稿

  32鄰位置鄰近於出海口,長輩早期的回憶是會在溪流玩水、洗衣服。長輩們取水會在往上游一些,而取水後就會把竹子的水壺放在高處,避免有蟲的同時也比較涼快。

我本身並非從小在部落長大,所以沒有什麼部落生活的記憶,頂多是年節回來,對於文化都不太了解,直到大學畢業製作的時候,那時候做到主題與自己文化有關,那時候便覺得自己對自身文化很匱乏。在城市的工作那時很多剛起步,也做得不錯,可是心中一直很想回來。後來工作停止,那時就想說回來工作。前面的時候很辛苦,可是後來覺得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為進到協會,發現自己對田調、了解歷史這塊很有興趣。

​後來大家文化意識抬頭,我們才真正開始去想都是原住民該怎樣生存,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原民文化都很狹隘,沒有像在部落生存的小孩一樣,課本也是用三四頁帶過,所以我們就覺得為什麼我們的文化會被壓縮成這樣?包括卑南族南王、排灣族那些藝術文化很漂亮卻不普遍。

在城市裡生活一直有壓抑的感覺,大家會說原住民加分,我以前就被人嗆。那我也會回:「那不然土地還我!」雖然那時候其實誰知道什麼土地的事情,但是那時候我們其實就有這樣的概念。國高中的時候還會有說,為什麼原住民身份可以加分25%,還加分到破表。可是換個角度想,可以加到破表也是因為我考得蠻高分的。

早期做設計的時候,對於文化是比較表面的,直到真的去接觸到後,才會了解像是交換信物、圖像等等之中的含義,才會知道用什麼風格比較適合。在原鄉,原住民相關的設計絕對不能出錯,弱勢出錯後果會很嚴重,嚴重到會瘋掉。圖騰也是一樣,不能亂畫,它是有底蘊或是一個故事。

我是覺得在家鄉出生,這會讓我覺得很驕傲,我自己的女兒在這裡出生我也很開心。我希望她的童年是開心。常聽我們kaput(年齡階層)的人在講她們的童年都在這邊玩什麼,還留著鼻涕,我就覺得很羨慕,因為我以前沒有這樣的記憶。小時我跟我同學,我們身上大概二、三十塊,然後去雜貨店買兩張紙卡、貼紙閃卡,然後就一個下就過了,因為距離家蠻遠的,回家就花了大半時間。我們沒有像kaput的其他人那樣,可以在路上,拿著東西,隨意吃路邊的東西。帶孩子也是,部落的人好像也能一起顧,常會說:「五分鐘、十分鐘,拜託幫我顧一下!」部落的童年,似乎不一定媽媽都要一直守著,說真的那樣很容易生病。

回來時最大的困難就是錢。剛回來時很年輕,因為我出社會比較晚又延畢、晚讀,那時候不知天高地厚,帶個幾萬塊就返鄉,結果前兩個月就花光了。剛回來時還沒有協會,街上也沒有什麼工作機會,所以我就去當民宿小幫手,那時候窮到我手機都繳不出來。後來才發現一定要有正職外加斜槓,因為那時這邊薪水不好,你一定要會很多事,所以我回來之後變得幾乎什麼都會。

人際上,因為我比較怕生,如果是比較High的場合,我都會隱身在後面,真的有需要『上場』就是再給我一杯酒。我是真的很怕和人聊天,不熟的、老人家都怕,尤其是老人家,可是我又很想聽故事,所以我就會先去問老人家喜歡喝什麼,所以田調時常會拎一小袋「嗨,faki、fayi,我今天又來了」我姿態都擺得很低。

過去在這裡有老人既青年聚會所,更早之前這裡好像有傳統文物展覽,但是後來颱風吹掉之後就變成聚會所,就是米麻岸這棟小茅草屋,之前是32鄰咖啡,後來疫情過後,就換成米麻岸在這邊。其實這裡是開放租借的,像是都蘭星的基地也是在這邊,因為這裡比較少光害,很適合觀星。周遭除了這邊草地,外面還有一個小理髮廳,也是部落返鄉青年開的。

在這裡曾經發生過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在這邊辦婚禮、跨年,然後有在這邊結了婚又離了婚。而為什麼這裡會開始弄,其實主要是Hani的阿公,他是一個慷慨的人,當初他建構好後,Bukaw進場,然後就說這邊可以怎麼做、可以一起分享,阿公也很樂意。那時候他還在的時候,只要有什麼大型活動,他都會幫忙一起做禱告,做一個祈福的動作。

我以前都住都市,所以回來的時候花了一小段時間適應。想說怎麼那麼安靜,然後一點小事就會被渲染到很大。早上才發生,十點大家就都知道。一開始還不習慣,後來就習慣了。你不想要這麼出名,你就是低調,跟大家以和為貴。起紛爭,太麻煩了。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相關影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