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都蘭生態博物館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都蘭部落多元宗教信仰
(地點:余秀霞家前十字路口處)

我的名字叫Tupang,漢語名字叫姜憲銘,今天很高興能夠來這邊為各位講解,都蘭部落阿美族人的信仰與部落之間的聯繫,那今天很高興能夠受邀來講這個信仰的主題,其實信仰的主題在以現今的部落族人的生活之中,它占了一個很重的比重,那以我們部落族人的信仰,大部分都是基督宗教信仰為主,那以我們部落的話呢,有長老教會、有天主教會、然後有真耶穌教會,其他少部分的信仰是拜祖先啦,或者是少部分會去參加道教、宮廟的信仰。

文字稿

  在都蘭部落,若以族群進行區分,主要包括原住民、漢人、客家人,以及少數新移民與外籍配偶。從宗教分布來看,部落內的信仰形態可大致分為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真耶穌教、道教、佛教。漢人以道教信仰為主,主要在活動中心的協天宮。部落內也分布如土地公廟及萬善堂的公廟。

部落內基督教有分為原住民的長老教會,和另一個由漢人信徒組成的長老教會"都興教會";天主教,位置位於村莊的北部區域;真耶穌教會,村莊內設有教會,五線地區也有真耶穌教會。

  嚴格來說,部落的傳統信仰應以祖靈信仰為核心。隨著基督教信仰的傳入,祖靈信仰逐漸式微。教會大約在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進入部落,最早進駐的是天主教會,隨後是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如今,基督教信仰已在族人心中占據主導地位,深刻影響著部落文化與傳統習俗。儘管如此,祖靈信仰的影響仍未完全消失。在豐年祭(Kiloma'an)與獵祭等傳統儀式中,仍可見其遺跡。然而,現代的祭祀形式是否完整保留了昔日的儀式內容,已無從考證,畢竟基督教信仰在部落中已有約70年的歷史。即便如此,部落活動如海邊或山林中的祈福儀式,仍部分體現了祖靈信仰的核心精神。

傳統信仰中,祖靈被區分為山神與海神。山神 depang(男性神祇)和海神 dongi(女性神祇)分別掌管山林與海域的庇護,並由五位主神協助守護部落。這些儀式通常由「策動組」的級長(ngasaw)或部落中的耆老與頭目主持。然而,現今部落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缺乏真正了解並能完整執行祖靈祭祀的專業傳承者,祭祀活動多依賴資深長者的經驗與記憶。

  早期豐年祭,根據老一輩的口述經驗,天主教徒參與祭典時,基督教徒則多數選擇不參與;反之亦然。這種宗教間的互斥現象,缺乏實際的文獻記載或紀錄。真耶穌教會的信徒通常完全不參與豐年祭。

  過去我曾聽到一則有趣的故事。這兩位兄弟早年曾參加過 Pakarongay(年齡組織中少年組的成員),但因為家庭信仰屬於真耶穌教會,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停止參與部落的傳統活動。然而,當我們成長為 Malakapah(成人時),這兩位兄弟希望重新回到部落參加豐年祭,卻遭到家人的反對。有一次,他們與母親進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他們問母親:「媽媽,到底是耶穌先有,還是原住民先有?」母親起初以聖經中的回應,認為耶穌早在兩千年前就已降臨,並開始傳教。但這兩位兄弟隨後以另一種觀點反駁:「教會是五十幾年前才進到部落,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已經生活了幾千年。」這樣的對比讓他們的母親啞口無言,最終同意他們參加豐年祭。

過去的豐年祭有著有趣的轉變。如今,我們稱其為「豐年祭」,但早期更多強調「祭」的意涵,這個「祭」延伸出祭祀與祭儀的宗教信仰內涵。​​

  在教會剛進入部落時,採取了許多措施來吸引信徒。例如,分發面粉袋等物資的方式,這在一些電影中也有所呈現。雖然這些行動被部分人視為宣教的手段略帶策略性,但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必要的適應與方法。

在早期,部落生活資源極為匱乏,物資短缺使得許多家庭難以維持基本的三餐溫飽。以農作物為例,部落中的稻米生產通常每年收穫兩季,但這些收成多數被用於出售換取現金,留給家庭食用的數量極為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提供物資如面粉、米糧等,不僅解決了部分家庭的生計問題,也為信仰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都蘭部落以開放的融合性。無論是針對新移民,還是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部落內都表現出較少的排斥性。這也是為何都蘭吸引眾多外來者的原因之一。

特別是在對待年輕人方面,有些部落因為缺乏工作機會,年輕人在家鄉難以謀生,反而遭到部落內的長輩排斥。在都蘭,恰恰相反。年輕人願意留在部落中,反而受到老人家的支持與喜愛,這種友善互動成為部落的一種文化習慣。

形象照_都蘭國1.jpeg

相關影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