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蘭部落 阿美族年齡組織
在部落當孩子到達12歲之後便需要從Pakarongay開始接受訓練參加年齡組織,並經過4-5年的時間與磨練才有資格成年,意即在部落每5年就會有新的年齡組織階級誕生,下階級的年齡組通常稱上階級年齡組成員為Kaka(兄/姊)或 Kafafaw(前輩),反之則稱為Safa(弟/妹)或 Kararem(後輩)。
下對上必須絕對的服從與服務,而上對下則必須盡到照顧與裁判的責任。同組組員互稱為Kaput,必須分工共同工作與互相協助幫忙,並互稱Kaput的父母親為Ama(爸爸)與 Ina(媽媽),共同照顧同年齡組的孩子與長輩。
年齡組織幹部
每五年階層晉升之時,各年齡組就必須重新由組裡內部成員改選新任幹部,得連選連任,但是以每個人輪流為原則來負責管理該組階層,其年齡組幹部組成如下:
一起成為 跳舞的人 也一起成為 靠近祖先的人

依照長幼年紀劃分,都蘭部落的年齡階層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是『 Malikoda'ay 跳舞的人 』年紀約為12歲到36歲,另一個是『 Malitengay靠近祖先的人 』年紀約在37歲以上,不同的年齡組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分擔部落裡不同的大小事務,換言之身為部落族人,當到達不一樣的年紀時便要承擔不一樣的責任,就像青年時期,主要負責執行由上級哥哥們交付的部落公共事務,亦或者是學習部落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生活技能、擔當保護部落以及娛樂長輩等責任,當到達了靠近祖先的年紀時,便必須要收起玩心擔負起照顧部落的未來,管理所有以下的年齡階層來進行事務決策、資源分配、維持秩序、服侍與動員等工作。
對於年齡階層有初步認識之後,再來介紹年齡組織的『創名制』以及『通名制』,所謂創名制也就是每五年當Pakalongay(青少年)要升級成為Kapah(青年)時,部落長老會根據當時五年中代表的人事物給予級名(通常以“ La拉 ”為開頭命名) 。而通名制則是以年齡為區分分為Tu'as(耆老)、Matataparay(壯年)、Malikoda'ay(青少年),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通用的職級名稱以來示意在到達不同年齡時所要負起的責任。
現在讓我們透過下列『命名結構表』一起來看看自己在都蘭部落屬於哪一個年齡階層吧!
.png)
Malitengay 靠近祖先的人
Tu'as
耆老
Matatapalay/Mi'ienengay
中壯年男子
Mihiningay/Miodi'ay
中壯年男子的 Pakarongay
Tu'as
耆老
Ladihif
在石頭陰涼處休息的老人
拉民代
拉新兵
拉金門
拉金馬
拉傳廣
Las'fi
在會所休息
拉國中
拉金國
Militepuday
婦女
Tukal
支柱
拉建設
Tapal
支柱的左右手
拉元簇
Culal
種子發芽,要學習上一階層
拉贛駿
Romrom
看火者,不能斷炊
拉中橋
Mikumoday
策動組,負責部落事務總管
拉監察
Militepuday
婦女
Mihiningay(Miodi'ay)
窺視的人/監視者
拉千禧
.png)
Malikoda'ay 跳舞的人
Kapah
青年
Pakarongay
服務的人活被使役的青少年
Kapah
青年
Sakaka'ay no Kapah
青年中最大的
拉立委
Sakatosa no Kapah
青年第二階
拉薩崠
Sakatoro no Kapah
青年第三階
拉古鐺
Safafa'ay no Kapah
青年中最小階
拉力耐
'Atangas
準青年(在正式命名前的身份)
參考書目
蔡政良。2013。從認同到實踐的困境:當代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中的社會秩序與公共事務運作。《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3):1-41。
古野清人(葉婉奇譯)。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灣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羅素玫。2008。〈阿美族的年齡組織是一個男性組織嗎?阿美族的性別觀念與文化在創造的探討〉。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1月7日-9日
Tsai,Futuru C.L.(蔡政良).2010.“Playing Modernity:Play as a Path Shuttling across Space and Time of A'tolan Amis,”Ph.D.Dissertation,National Tsinhua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