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蘭生態博物館
Limocedan小小姐訓練


講述者:都小花
都蘭部落婦女—— 都小花,所屬階層為拉贛駿,大家也會稱呼她小花姐。為部落小小姐訓練重要推手之一,同時也指導過許多學生參加舞蹈比賽。
文字稿
現在的位置是在花家,也是Limocedan訓練營地的中央廚房。小花姐是負責訓練Limocedan的營長。Limocedan為國小一直到大學未婚的少女,訓練包含歌舞及山海採集認識。
在原住民辭典裡,「Limecedan」是果實很密很多的意思,我們延伸解釋是未成年的少女。Kaying(小姐)是已經成年了,而且近婚年齡的未婚小姐。部落會有這個區別,是因為Kaying會跟著她同年齡層的男生一起晉升,未晉升的少女則稱之為Limocedan。過去沒有Limocedan的文化訓練,傳統技藝、文化、農事等等是透過日常家中媽媽、姊姊教導學習。
部落長者過去曾以夏令營的方式在都蘭國中訓練現在拉千禧的男生女生。因此2008年,Suming負責訓練Pakarongay時,認為女生的訓練也很重要,因此請小花姐負責訓練Limocedan。
歌舞為Limocedan訓練其中重要的一環,在Kiloma’an豐年祭三天中,小小姐們必須在部落族人前呈現。其他的課程包含農耕、野菜認識、海邊採集貝類等,對於部落部落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生活中日常,所以小花姐認為應該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去採集、煮食,而不是只有吃而已。而傳統編織課程,每年都會設計一樣讓limocedan可以佩戴在身上的配件,一方面讓孩子可以學習傳統編織,另一方面也將這些商品做義賣。
Limocedan訓練中也非常重視女性傳統的學習跟傳承。同時她也認為部落的精神就是分享跟凝聚。一般日常中看到家長、學姊可能不會打招呼,但是在訓練以及Kiloma’an豐年祭共七天的期間,她們必須大聲打招呼,看到姊姊們就叫Kaka,看到年紀大一點的叫Ina,也要去認識自己父母、部落的階級。而這樣的精神,也會透過成為姊姊後在訓練課程中教導給妹妹們,不斷的延續下去。
現在孩子不願意參加,最大原因還是父母。在Limocedan訓練中,參與的孩子約60-70位,其約10%為非原住民,30%是旅居外地。部落的孩子與非原住民及旅外的孩子相處,小花姐深刻感受到孩子彼此間不分彼此、互相照顧,甚至這樣的過程提升部落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領導能力。原因在於這些歌舞,部落的孩子比較熟悉,而她們也很願意教其他人。這也同時顯現了小花姐想傳達團結的精神。對於非原住民的孩子,小花姐也很佩服她們來到陌生的環境後,非常配合也很獨立。
在100年的時候,小花姐的母親中風,所以沒有參加開訓。當時的傳統領袖-沈太木在Pakarongay及Limocedan集合的時候就問:「為什麼沒有Limocedan?如果沒有Limocedan,今年就不會圓滿。」隔天下午,小花姐就招集學生參加。對於都蘭部落來說,Pakarongay及Limocedan都是每年必須要有的訓練。對小花姐來說,帶領Limocedan已經成為她的使命,也希望參加的孩子透過這些訓練能了解部落的精神、認同部落文化,不要只是單程無意義的訓練。這些年小花姐看下來,對於部落、旅外及非原民的孩子,她很高興孩子不會因各自歧異而有不服從的狀況,大家都很團結、互相幫助,看到這些孩子,讓小花姐覺得那樣的氛圍很棒。
